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发展表明,思想家与文化传统的形成、巩固、发展和转化,有着深厚的关系。思想家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实践,促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化生。大致说来,思想家所促成的文化传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保守传统。
文化保守传统,指在民族文化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思想家根据自己对历史文化的体悟,对现实文化状况的审视,对未来文化发展趋势的瞻望,而对此前的历史文化基本精神价值的肯定,以及对这种基本精神价值的时代性阐发和创造性转化。就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就中华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类型而论,文化保守传统是最为深厚、最为持久,同时也最能够固摄人心的一种传统。
文化保守传统主要表现为守成意识、道统观念、传统崇拜、崇古取向、经学思维等。
守成意识集中体现在儒家身上。先秦儒家追求“常道”的把握,热心维护既成的文化构架、社会氛围和人伦秩序。孔子反对当时的社会变革,一心维护“周道”,主张保持并巩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有序的政治伦理规范,坚决摈弃超越传统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说到底,是要弘扬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已经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不因时代条件的改变而丧失。孟子的仁政学说,以仁义安定天下、统一天下的思想、先王观念等,实际上是用既往的价值观念规范人心,整肃社会,维持恒常不变。汉代董仲舒创建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总原则,为的是维护刘汉王朝的一统天下,为封建统治秩序的万世长存提供理论根据。他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76],便是儒家守成心态的典型表露。总之,对于已经形成的状况,对于稳定的社会政治局面,儒家特别钟情,而对于变动中的政治秩序和价值观念,他们往往持批评立场,至少也是抱着游离的态度。守成意识经过儒家学者代代相传的倡导、传播和实践,特别是经过统治者在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强化,逐渐形成一种上下乐道、代代相守的稳固的文化观念并广泛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