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儒家为了解决中国文化的古今存续、中西文化的冲突融会等问题,在正面阐发、弘扬和护持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内在生命的同时,还对中西文化的优劣作了比较分析。
牟宗三认为,每一民族皆有其文化系统,“每一文化系统皆有它的真实性与价值性”。但每一文化系统的精神发展自有其“理路”,因而中国文化确又具有明显的差异和自身的优势。
牟宗三认为,中西文化之异,其表现之一,是各自对世界对象的把握不同。西方文化中的希腊传统,首先把握“自然”,表现“理智”(理智亦是心、理之一形态),因而开出逻辑数学科学。这是以“智”为笼罩者,故曰智的系统。中国文化首先把握“生命”,讲正德利用厚生以安顿生命,由此点出仁义之心性。这就一方面主观地开而为心性之学。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称做内圣外王,成为道德政治的文化系统。这个系统以“仁”为最高原则、为统摄,故亦曰仁的系统。综合而言,中国文化又可以概括为践仁的礼乐型文化系统。
中西文化之异,其表现之二,是二者文化生命的基本精神不同。中国文化是“以理生气”、西方文化是“以理尽气”。牟宗三认为,中国的成圣成贤之学,即是心性之学,它“是文化生命之灵魂,而所以引生无尽的未来者,正赖此耳。此即是心性之学中所谓‘以理生气’也”[151]。中国学术最懂得也最相信“以理生气”的道理,因而相信中国文化的悠久无疆,而不主张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所倡言的文化断灭论。牟宗三宣称,“心性之学最大的作用就是‘以理生气’,此是文化不断之超越原则”[152]。能贯彻以理生气的原则,就能化才、情、气、润生护生,不致才穷、情尽、气竭。而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便会将个人生命融进历史文化之中,以仁的实现为己任,开出生命之源、价值之源、理想之源。与中国文化“以理生气”之基本精神不同,西方文化生命的基本精神是“以气尽理”,即人顺生命之凸出而尽量用其才、情、气,以创造文化。这种以气尽理的精神,不以德性为主,不在尽心尽性尽理尽伦中表现。这个理,不是内在于心性中的德性之理,而是外在的事物之理。因此,以气尽理的精神虽能生天生地,但由于它一往顺之而不回头,故其生命之强度与才、情、气之强度,必有耗竭之时,必有才穷、情尽、气竭之时,因而西方文化总是“周期断灭”,不能像中国文化之悠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