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字体:16+-

1.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所谓中国文化类型,实际就是中华民族作为特定的社会群体区别于别的民族的特定的文化形式。而所谓民族文化,乃是民族参与共同事务、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文化。各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内在特质和外在表征不同,是相互区别的重要根据和标志,这便是所谓文化的民族性。从文化结构的深层及其功能的广泛性等方面来看,所谓文化的民族性,主要指其思维方式、价值系统、情感心理等方面的精神特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特质,固然也能甚而更能广泛地反映文化的民族性,但较之精神方面的特质,它就显得不那么典型、集中、深刻。按照文化社会学家的观点,一个民族共同参与、享受一种文化制度愈久远,接受这种文化制度的社会化就愈深刻,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也就愈强烈,愈具有民族性。

文化类型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精神风貌等思想文化的最本质特征。根据这种理解,通过对传统价值取向、理想人格、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绎出最一般的、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史的、对民族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本质特征:一心趋善,热衷求治。因此,可以将中国文化的类型概括为伦理型、政治型。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论证。

首先,从社会性质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是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由于中国社会在跨入文明时代的门槛时,社会变革不彻底,走的是一条维新的道路,从而使氏族血缘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血缘心理得以存续,并被统治者利用,使其膨胀、强化,成为作为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家庭之间联系的纽带,成为人们的心理沟通和感情认同的基础。宗法制的形成以及宗法观念在社会上的弥漫,孕育了一整套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并泛化为普遍的社会心理。与此相应,每一个独立的个人,都要有视人如己的胸怀,严格地约束自身,反求诸己,克制、礼让、谦卑,处处时时事事表现出彬彬君子之风,以伦理道德的内在修养来排拒外界的名缰利锁的羁绊。因此,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的土壤里,道德之花开放得特别茂盛而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