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康德到马克思:千年之交的哲学沉思

马克思对康德哲学革命的扬弃[1]

字体:16+-

在我国理论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即有不少论著探索了康德在哲学史中所实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有不少论著研究了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所引起的划时代的革命意义,然而,却鲜有这样的论著来探讨这两大哲学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这方面探讨的缺位,不但使我们对康德哲学革命的历史意义难以获得一个充分的了解,而且也使我们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思想来源缺乏完整的说明,从而进一步导致我们对整个哲学史(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在内)理解上的偏差。由此可见,深入反省这两大革命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既继承了康德哲学革命的根本贡献,也超越了康德哲学革命所蕴含的种种局限性,从而把传统的哲学思维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上。

一、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贡献和局限

众所周知,在哲学史上,人们常常把康德所发起的哲学革命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为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二版序言中,康德本人引入了哥白尼在天文学中的革命来说明自己在哲学中所实行的变革。他这样写道:

向来人们都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依照对象;但是在这个假定下,想要通过概念先天地构成有关这些对象的东西以扩展我们的知识的一切尝试,都失败了。因此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这一假定也许将更好地与所要求的可能性、即对对象的先天知识的可能性相一致,这种知识应当在对象被给予我们之前就对对象有所断定。这里的情况与哥白尼的最初的观点是同样的,哥白尼在假定全部星体围绕观测者旋转时,对天体运动的解释已经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了,于是他试着让观测者自己旋转,反倒让星体停留在静止之中,看看这样是否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在形而上学中,当涉及对象的直观时,我们也能够以类似的方式来试验一下。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我们如何能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