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尝试开设以“中国革命精神”为主题的通识课
以课堂教学加强中国革命精神教育,提升大学生革命精神的认同力,可以考虑开设这一主题的通识课,有利于系统教育,并推动相关研究深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承担这类课。课程设计可有三种思路:
一是用历史叙事方式讲述“中国革命精神发展史”。可依中国古代民族精神、中国近代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划分阶段,梳理中国革命精神的发展脉络。前两阶段的内容作为导论,重点放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历史叙事讲究实事求是。授课者须整理已经进入教材和研究者视野的有关中国革命精神的内涵及相关人物事迹史实,同时注意关注尚未进入教材和研究者视野的革命精神材料。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将对“革命精神”的认知认同建立在严格的事实依据之上。对于一位人物、一种精神,不只了解其典型表现或豪言壮语,也要尽可能了解更多的相关事迹,对于人物一生的成长,包括家庭影响、时代环境、教育背景、个人思想的社会化历程,及其性格、心理、表现等,对于某种精神的形成,同样包括环境背景、多重因素等,都要细致考察。对于典型事迹典型表现更要结合事实深入分析,不凭空拔高,不隐匿实情,不讲空话、假话、大话、套话,不追求高大全;材料要真实可靠,分析要入情入理,使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有迹可寻,能够感同身受,使认同和学习有径可寻。
第二种思路是以“中国革命精神概论”之类的方式,从理论分析和教育入手,立足对革命精神的理性逻辑认知。要从“精神”、“革命精神”、“中国革命精神”、“人类文明精神”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辨析入手,分析中国革命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人类文明精神之间的关系;注重革命精神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帮助学生从当下社会生存和发展需要出发,从逻辑思考、理性认知的层面,了解认同中国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