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八章 后现代地理学语境中的社会—空间辩证法

字体:16+-

——苏贾的社会空间问题式

可以说,爱德华·苏贾(Edward W.Soja)[1]是一位受晚年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影响很深的批判人文地理学家。他既是晚年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的追随者,亦是进一步把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激进化的倡导者。他在关于空间思考的三部曲,即《后现代地理学》《第三空间》《后大都市》中无处不显示出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2] 首先,他在晚年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激进化,坚定地倡导“空间化的本体论”。在其成名之作《后现代地理学》中,他以地理学为本位,突出地显示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城市地理学、区域研究、世界体系论与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所包含的空间问题讨论成果,以批判历史决定论为理论目标,试图用空间理论重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传统,实现社会批判的空间化转向。

其次,他越出地理学边界,吸收存在主义(萨特与海德格尔)与结构主义(阿尔都塞、普兰查斯),特别是列斐伏尔、福柯、詹姆逊、吉登斯等人的空间辩证法思想,通过把空间性作为一种社会本体论规定,提出了一种空间性、社会性与历史性三位一体的“社会—空间辩证法”,并着重阐发了具有后现代气息的作为其社会批判理论哲学基础的“空间化本体论”,试图使传统叙事空间化。在“空间化的本体论”的基础上,借助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苏贾在《第三空间》一书中进一步提出了具有浓厚的后现代色彩的“第三空间”理论,基本完成了他的空间理论建构。而作为《第三空间》姐妹篇的《后大都市》,则是他的第三空间理论的进一步运用。不得不说,苏贾后现代地理学的建构中的空间概念,在整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