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创建于19世纪30年代,是以实证科学作为哲学基础的哲学流派,这一哲学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本质上来讲它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实证主义之所以希望将其方法和思想介入社会科学中,有深刻的西方传统的影响。
第一,西方具有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这使得实证主义的理想得以在西方典型的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早期认识世界的是本体论的认识论路径,它更多地关注对外在于主体的世界进行客观的界定。柏拉图就是按照理想的、普遍的理念原型,来界定现实中的具体事物,赋予这些对象以名称和意义的。在他看来,日常经验中的世界是变化的和不善的,形成的仅仅是意见和信仰,而永恒的理念则构成了真实知识,保证了获得真理的可能。由此,科学真理体现为绝对的理性形式。尔后,亚里士多德则立足于经验,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感觉的归纳,根据事物的性质、形式和过程,就可以理解世界的变化及存在,也就是说,可观察性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常识性的、客观的和经验的知识。
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人类早期认识世界和自然现象的框架,更关注于以界定独立存在的对象和真实世界为取向,关心的是世界的本质、构成和本源等问题,它为客观知识提供了充分的保证,使得在人类早期,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把科学探索定位于工具性的成功之上。尽管文艺复兴时期,对经验的推崇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理性主义的权威,但是,古希腊形成的这种寻求绝对真理和客观知识的传统仍然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之后,作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儿从“我思故我在”出发进行推理,把理性主义传统发挥到了极致。我们之所以具有科学的知识,就因为主体本身的认知结构将它们呈现给了我们。由此,探讨外延性的、因果性的和可观察的外部事物,跟非外延的、非因果的和私人的心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成为了主要关注的论题。可以说,整个社会科学的论题和领域,正是在这一具有深厚理性主义色彩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