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

福柯

字体:16+-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国著名哲学家,“最伟大的现代哲学家之一”(德勒兹语),对政治哲学、文学评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知识社会学和性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是一个很难被归类成“什么主义者”的人,正如他的人生很难用一般的词语来评述一样。他的学养主要是在大学时代的巴黎高师奠定的,深受“自由求索创新”这一“高师”精神的润泽与陶冶。他的老师之一让·依波利特,是非常有名的翻译家和德国哲学专家,激发出法国学者对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尼采的持久兴趣和深入研究。梅洛-庞蒂则激发起青年一代对于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强烈兴趣。福柯还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在他的教师阿尔都塞介绍下加入了法国共产党(1950-1953),后因了解到斯大林的极权统治而退党。在1949年取得心理学学士文凭之后,1952年福柯获得巴黎心理学研究院精神病理学证书,任教于里尔大学,1955-1959年先后任教于瑞典的乌柏沙拉大学、波兰的华沙大学、西德的汉堡大学。1960年完成长达943页的《癫狂与非理性》一书,于次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970年起福柯达到学术高峰,在法兰西学院担任了14年的教授。1984年6月25日,福柯因艾滋病在巴黎逝世,终年58岁。

福柯的思想主要围绕权力和知识的关系展开,权力是一种贯穿整个社会的“能量流”,能够表现出有知识是权力的一种来源,它通过用社会机构来表现一种真理将自己的目的施加于社会。每个社会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即知识型(épistémè),以“权力”的方式创造主体性的历史。所以,对知识的热情,不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的增长,而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尽可能使求知者偏离自我,在强制性的实践中进入社会历史的“真理”游戏。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人”(主体)作为研究的中心。福柯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实践哲学的倾向大为增强,重点考察个体如何通过对自身的关切而把自身构建为伦理主体,所以就出现了“修身”、“修行”问题,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我们选编的“关心自身与修行”一文中,这本来是古典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古希腊和罗马伦理学、基督教中都有大量的“修身”、“苦行”之“功夫”的思考和训练,这不得不使我们想起儒家的“修己以安人”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