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

关心自身与修行[1]

字体:16+-

在其与修行(askêsis)的关系中的力量——没有提到在学习中对主体的客观知识——没有提到控制中的法规——控制的目标与手段——“paraskeuê”(准备)的特点:作为当事运动员的智者——“paraskeuê”的内容:讲话——行为——这些讲话的存在方式:“prokheiron”(掌握)——作为融入说真话的主体中的实践的“修行”

在前两节课中,我力图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转向自身的问题:回归自身与认识世界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回归自身遭遇到了“mathêsis”(学习)。现在,我想再谈谈这一转向自身的问题,当然不是从认识和“mathêsis”的角度,而是从转向自身包含着什么修身方式(le mode de pratique de soi sur soi)的问题出发。换言之,在认识之外,转向自身包含了哪种操作方式呢?我认为,我们大致上称之为“askêsis”(作为修身训练的苦行)。在《论苦行》(Peri askêseis)这篇文本的一段话中,一位罗马的斯多葛主义者(毫无疑问,你们是知道他的),他名叫穆索尼乌斯·鲁弗斯,他比较了德性的习得与医学学习、音乐学习。怎样获得德性呢?人们是否像获得医学知识或音乐知识那样习得德性呢?这个问题是极其庸俗的、传统的和过时的。当然,这些问题在柏拉图那里和苏格拉底的早期对话中就有。而且,穆索尼乌斯·鲁弗斯就说过:德性的习得包含两个东西。一方面必须有一种理论知识(epistemê the?rêtikê),而后它还必须带有一种实践知识(epistemê praktikê)。而且,他指出,这种实践知识,我们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到。为此,他使用了动词“gumnazesthai”,即“做体操”,其意义非常宽泛,我们随后就会看到,它要求热衷于此,不怕苦(philotim?s,philopon?s)。因此,困苦、热诚、训练让我们可以习得实践知识,它像理论知识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而德性是通过苦行(与“mathêsis”一样是不可或缺的)获得的这一观念显然是非常古老的,绝对不是等到穆索尼乌斯·鲁弗斯才见到它被这些术语表达出来。其实,它在最古老的毕达哥拉斯的文本中就有。在柏拉图那里也有。同样,在伊索克拉底那里也有,即在他谈到“哲学修行”(askêsis philosophias)时。这也是犬儒者们在谈到实践训练(而不是理论知识)时坚持的观念。简言之,这是这种修身中的一种传统观念,这里,我要给你们说的不是它的历史,而是一个具体时期的概要(1—2世纪)。但是,为了避免出现任何含糊不清,我会再次回到这上面来,我并不认为我想在我说的这个时代里确定的这一修身践履,是在这时形成的。我甚至不认为它在这时是以完全崭新的面貌出现的。我只是想说,在这个时代,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之后(因为这个终端还没有被给出),人们在1—2世纪达到了一种自身教化、一种修身践履,它有着各种巨大的向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形式,而且,其内容没有发生任何断裂,因此比起以前的时代来,可供人更详尽地分析。为方便起见,我说的是这个时代中现象的可见性和可读性,根本不是说它有什么创新。好,总之,我根本不想再弄一遍“mathêsis/askêsis”这些关系的漫长历史,以及有关苦行、训练(正如我们在毕达哥拉斯主义者那里看到的)的这一概念的漫长历史。我只满足于谈论1—2世纪,但是,我立即想强调的是某个相当令人惊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