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1882—1950)出生于拉脱维亚的里加(当时属于俄帝国的一部分),1950年10月逝世于哥廷根(德国下萨克森州)。中学时期生活在彼得堡,先后研习医学、数学和哲学。1905年来到当时新康德主义的中心马堡大学,拜读于“马堡学派”领军人物保罗·那托尔普和赫尔曼·柯亨门下,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据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在《哲学生涯》中回忆,哈特曼作息规律,“做事精雕细镂,就像一个耐心、着迷的镀金匠,冷静而专心致志”,所有的文字都是等第三遍改完后才付梓出版;上课时的着装永远都是“笔挺的裤子,黑色礼服,慈父般的白色领带”,流露出显贵的气派。这就是“精神探寻者”哈特曼。在他慢条斯理、一本正经甚至近乎刻苦和寂寞的“屁股功”(马克斯·舍勒语)生活背后却深藏着钢铁般的意志强力与席卷式的精神浪潮。
自黑格尔之后,那种致力于营造一种无所不包的、“大一统的”令人窒息的哲学体系的做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据伽达默尔说,哈特曼却着迷于画有“主体层、客体层、价值层”的图表,醉心于“作为综观者的辩证法家”。哈特曼一生都在致力于建构新存在论(Ontologie)体系和价值现象学。而这也正是哈特曼的独特所在。哈特曼的日常生活也就是他的教职生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马堡大学(1922-1925),科隆大学(1925-1931),柏林大学(1931-1945),哥廷根大学(1945-1950)。哈特曼起先是马堡新康德主义成员,而1921年出版《认知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表明他从新康德主义走出来、转向批判的实在本体论,并又先后出版两卷本《德国观念论哲学》(1923,1929)。哈特曼后来彻底成为马堡学派的“学术叛徒”(胡塞尔语),相继问世《存在论的奠基》(1935)、《可能性与现实性》(1938)、《实在世界的架构》(1940)“存在论三部曲”,构建新存在论体系。哈特曼通过对范畴进行新的分析提出了范畴的“创生”(Novum)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哈特曼早期的生物哲学思想在当前的基因学和克隆工程中得到了很强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