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人类实践还表现为客观转化为主观、主观转化为客观的舞台。实践是人类意图在其中实现,自然规律在其中被发现的“能动中心”。人类实践把因果性与目的性统一起来。如果我们把人类实践看作一种基本社会实在,那么显而易见,在实践基础上,人的意识实现着两种不可分离的基本功能:记录功能和投射功能,发现事实的功能和作出规划的功能。意识同时既是反映又是投射。
实践的辩证本性给所有人类创造物(包括艺术)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一座中世纪大教堂,是封建世界的一个表现或象表,但同时又是这个世界的一个构成要素。大教堂不仅艺术地再现了中世纪的实在,它也艺术地生产出中世纪的实在。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有不可分割的两重性:它表现实在,同时也构造实在。它所构造的实在,既不存在于作品之外,也不存在于它之前,只能存在于作品本身之中。
据说,阿姆斯特丹的贵族们曾愤怒地否定伦勃朗[26]的《夜巡》(1642)。他们在这幅画中找不到自己,因此这幅画在他们看来歪曲了实在。那么,是否只有当人们在实在中认出了自己时,实在才被正确地认识?这种看法假定人知道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知道自己是谁。它还假定人不必借助于艺术和哲学便知道实在,可以说出实在是什么。但是人从什么地方知道这一切呢?他何以能够确信,他所知道的是实在本身而不只是他自己关于实在的观念?贵族们捍卫他们自己关于实在的观念,反对伦勃朗作品的实在,并且把自己的偏见等同于实在。他们相信,他们的观念中包含着实在,所以他们的观念就是实在。按照这一逻辑,实在的艺术表现应该把他们的观念翻译成绘画艺术的感性语言。实在是已知的,艺术家只须描绘和图解它。但是,一件艺术作品并不描绘关于实在的观念。作为一件作品,作为艺术,它既描绘实在又构造实在,构造美与艺术的实在。描绘和构造是同时并存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