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人性概念
马克思与许多当代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不一样,他不相信不存在像人的本性那样的东西,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任由教养在这张白纸上留下它的烙印。马克思跟这种社会学的相对主义正好相反,他以下述思想为出发点:人作为人是一个可认识、可确定的实体;人不仅能够按照生物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来加以规定,而且能够按照心理学来加以规定。
当然,马克思从来不想把“人的本性”跟他自己的那个社会中所盛行的那种人的本性的特殊表现等同起来。马克思在反驳边沁时指出:“假如我们想知道什么东西对狗有用,我们就必须探究狗的本性。这种本性本身是不能从‘效用原则’中虚构出来的。如果我们想把这一原则运用到人身上来。想根据效用原则来评价人的一切行为、运动和关系等等,就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2]必须注意,人的本性这个概念,对于马克思来说不是一种抽象物,正如对于黑格尔来说也不是一个抽象物一样。人的本性就是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形式是显然不同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3]还必须注意,上面引用的“老年马克思”所写的《资本论》中的那句话表明,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阐述的人的本质的思想在马克思一生的思想中具有连续性。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跟区分一般的人的本性和每一文化中的人的本性的特殊的表现相一致,如我们上面所说,马克思也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倾向和欲望,一种是不变的或固定的,诸如食欲和性欲,这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它们只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所采取的形式上和方向上有所改变;另一种是“相对的”欲望,这不是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起源应归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的条件”[4]。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需要作一个例子。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因此,对货币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学所产生的真正需要,并且是它所产生的惟一需要……甚至从主观方面来说,这也部分地表现在:产品和需要的范围的扩大,要机敏地并且总是精打细算地屈从于非人的、精致的、非自然的和幻想出来的欲望。”[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