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下)

威廉斯

字体:16+-

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新左派的代表人物,伯明翰学派的领军人物。

1921年,威廉斯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中学期间就加入左派俱乐部,16岁时,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写出了轰动一时的批评英国政府的文章;1939年,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并加入社会主义俱乐部,成为英国共产党学生支部的重要成员;1942年,应征入伍,曾编辑军队报纸;1944年,重返剑桥大学;1945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班级指导委员会教师;1947—1948年,主编极有影响的左派杂志《政治与文学》,开始系统研究文化问题,并参与《新左派评论》的创建与改组;1961年,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教师,后为戏剧学院教授;1988年逝世。

威廉斯的主要著作有:《阅读与批评》(1950)、《戏剧:从易卜生到艾略特》(1952)、《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现代悲剧》(1966)、《关键词》(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1977)、《唯物主义和文化的若干问题》(1980)、《文化社会学》(1983)等,其中,《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是代表作。在《文化与社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学》中,威廉斯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分析现代文化,并提出了“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选自《唯物主义与文化问题:文选》,集中体现了威廉斯文化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威廉斯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是能动的、自我更新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静态区分,将文化限定在上层建筑领域,并作为一种被决定的现象,并不足以真正揭示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作为与人的活动无法分离的现实感知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方式,文化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文化源自于实践,即使是在面对历史所遗留的文化产品时,也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对象,而应当把它看作是一种历史标记,应当根据社会变化中的惯例能动地阐释这些标记;在任何社会中,都存在一个实际的主导体系,包括实践、价值和意义体系,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文化在这个体系中都存在有其位置,这就使文化在横向结构上体现为主流文化、替换性文化、对立文化的区分,在纵向层面上,这种替换性与对立的文化又体现出剩余文化与新兴文化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去理解文化霸权的复杂结构,而不是简单地运用消除文化差异的总体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