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1929—2007),当代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1929年,鲍德里亚出生于法国的兰斯地区,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入学考试中落败;20世纪60年代初期,鲍德里亚在索邦大学学习德语,后成为中学德语教师;1966年,在列菲伏尔的指导下完成社会学博士论文《物体系》;同年,成为巴黎第五大学助教,不久转至南特禾大学教授社会学,期间加入巴特的研讨班并深受其影响;20世纪60年代后期,与当时两份激进杂志《乌托邦:城市社会学》和《通道》建立联系,并发表了大量文章;1986年,转至巴黎第九大学任教;2007年逝世。
鲍德里亚的主要著作有:《物体系》(1968)、《消费社会》(1970)、《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生产之镜》(1973)、《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论**》(1979)、《拟象与仿真》(1981)、《命定的策略》(1983)、《美国》(1986)、《冷记忆》(5卷,1987—2004)、《完美的罪行》(1995)、《恶的智力》(2004)等,其中,《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代表作。在《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鲍德里亚整合了符号学与马克思主义,建构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构架。
“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选自《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鲍德里亚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的批判。鲍德里亚认为,只有当物摆脱了作为可使用的器具、作为产品的商品性界定、作为体现人与人之间的象征关系时,只有当物成为一种无内容的功能性存在并被置于符号的差异逻辑之中时,物才能成为消费的物,因此,作为消费的符号—物体现了消费者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需要的观念是一种天真的人类学假设,正是在这一概念的支撑下,古典经济学确证了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合法性,确证了商品交换的合法性,当需要的合法性成为一种无意识时,对社会声望、地位的需要就成为消费社会的无意识;在消费社会,由需要所激发的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消费力,而消费力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消费社会就是要把人的最深层的需要激发出来,以控制人本身;在消费社会,不存在本真的需要,不存在与本真的需要相关的主体以及主体的理性和价值,也不存在满足需要的本真的客体,需要、主体、客体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