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卷(下)

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1]

字体:16+-

消费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满足感包围着我们,它附着于物,如同夜晚的好梦所留下的残余还附着于白天的感觉之中。因此对这一满足感所进行的分析难道不是与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所做的工作一样吗?我们很少能够超越这种天真的心理学的解释水准,完全还处于中世纪的分析水平。我们相信“消费”:我们相信一种真实的主体,被需求所驱动,将真实的物作为其需求获得满足的源泉。这完全是一种拙劣的形而上学,包括了诸如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物、消费、需求以及期望——这些都是要被解构的观念,因为它们对于从表面现象来将日常生活理论化的分析没有多少意义,就如同对梦的话语的阐释也没有多少意义一样;相反,为了从更深层的话语中解释无意识的逻辑,应该以梦的运演以及梦的过程为分析对象。同样,在消费意识形态之下,无意识的社会逻辑的运演和过程应该重新得到关注。

一、作为一种意指逻辑的消费

鉴于物所具有的不确定的形式、颜色、质料、功能和话语(它或许还可能是一种文化性的存在),经验的物是一个神话(mythe)。藏起来,有人对物说,然而物却只是一个无(rien)。它只是一些不同种类的关系和意义,掩盖着自身,自我矛盾着,在它的周围缠绕。存在着一种被隐藏起来的逻辑,不仅安置了这些关系,而且还揭示了用以遮蔽物的话语的意义。

1.物的逻辑

当我还将冰箱作为一架机器来使用的时候,它并不是一个物。它是一个冰箱。在物的意义上来谈论冰箱或者汽车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与它们如何冷藏食物,或者如何运输,这些“客观”的事实没有任何关系。这里所谈论的物是一个无内容的功能性存在:

(1)对物的倾注(investissement[2])与对物的迷恋,对物的热情和对物的凸显——这些都是通过它与主体的独特关联而获得的,在其中人将物视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达到了极限)。物在去除了用途之后,在被升华了之后,它将失去它的名字,也就是说,使物(大写的)本身成为种的特有名称。正因如此,那些收藏者们从来都不会将一些收集来的雕塑或者古瓶称为美丽的雕塑、古瓶等,而是称其为“美丽的物”。这一情形总是与在字典中对某种类型物的内涵的解释不同,在那里物的内涵平实而简单:“冰箱:一个用以冷藏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