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假如相关的不同话语总体的逻辑没有任何限制地流行起来,转向我们称之为“话语”的关系总体并不能解决我们原来的问题。在那种情形下,我们会面对着纯粹的必然性关系,而且正如我们指出的,任何连接都不可能导致每个“要素”不加限定地成为“因素”。然而,只有假设我们允许相关的话语逻辑没有任何外部限制地被贯彻它的最终结论,这一结论才可以强加于其本身。[21]相反,如果我们接受话语总体从来不以简单给定和划定的实证形式存在,相关的逻辑就会是不完整的并且被偶然性打破。从“要素”到“因素”的转换永远不会完全地实现。一个使得连接实践成为可能的无人领域(A no man's land)因此出现了,在其中,社会同一性没有被保护以免于使它发生改变的话语外部并且防止它完全被缝合。同一性和关系都失去了它们的必然性特征。作为系统的结构化全体,关系不能吸收同一性,但是由于同一性纯粹是关系性的,这只是说不存在可以完全被构造的同一性的另一种方式。
这样一来,所有固定的话语变成了隐喻性的,事实上真正的东西首先是隐喻。
在此我们已经达到了论述中的决定点(decisive point)。每个总体不完整的特征必然导致我们放弃分析领域中作为被缝合并且自我规定的总体“社会”这一前提。“社会”不是有效的话语对象,不存在单一根本原则的固定——而且因此组成整个差别领域。不可解决的内在性/外在性之间的张力是任何社会实践的条件:必然性只作为偶然性领域的局部限制存在。正是在这个总体内在性和总体外在性都不可能的领域之中,社会被构成。出于同样的原因,社会不能被还原为被固定的差异体系的内在性,纯粹的外在性也是不可能的。为了相互完全是外在的,实体对它们自己必须是完全内在的,即要有一个不被任何外在性破坏的被充分构造的同一性。但是这正是我们刚刚拒绝的。这个从来没有被充分固定的同一性领域,是多元决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