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化批评家。
1943年,伊格尔顿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工人家庭;1961年,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期间受到雷蒙德·威廉斯的影响;1964年,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大学任威廉斯的助手;1969年,转至牛津大学,长期担任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2001年,在曼彻斯特大学任文学理论教授;2008—2009年,在兰开斯特大学任教。
伊格尔顿的主要著作有:《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1967)、《权力的神话:关于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75)、《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文学理论导论》(1983)、《美学意识形态》(1990)、《理论之后》(200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2011)等,其中,《美学意识形态》是代表作。在《美学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将自己的研究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学理论,分析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崇高”选自《美学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伊格尔顿认为,美学体现了早期资本主义主体解放的幻想,使思想转向感性身体的创造性,同时,也标志着以细腻的强制性法则雕凿身体,因此,美学既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又体现了对这种意识形态的超越;马克思通过关注劳动身体,重新思考美学问题,在面向未来社会的实践中,将美学与主体的解放真实地统一起来了,这既是美学理想的实现,也是对传统美学的扬弃。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感性活动,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悖论: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自由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异化劳动使人的身体的丰富性被降低到“原始和抽象的简单需要”,正是在主体的这种贫乏状态中,幻觉性的审美主义构成了现实生活的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就是要恢复身体被掠夺了的力量,将身体的丰富感性从商品拜物教中解放出来,并在历史中实现丰富的感**。正是在这个维度上,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无产阶级面向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都具有美学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