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西方哲学卷(上)

伽达默尔

字体:16+-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著名哲学家,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德国马堡,父亲是马堡大学的化学教授,希望他从事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但他感兴趣的却是人文科学。在马堡大学,他在新康德主义者那托普和哈特曼的指导下学习哲学,1922年通过了博士论文的答辩,随即来到弗莱堡大学,在海德格尔的指导下从事哲学研究。当海德格尔接受马堡大学的教职后,他也到了马堡大学,与列奥·施特劳斯、汉娜·阿伦特、卡尔·洛维特一起,成为海德格尔圈子中的人。1929年他获得了在马堡大学的从教资格,1933年在《忠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宣言》上签过名,1937年成为马堡大学哲学教授,1939年起担任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1946—1947年担任该校校长,1947—1949年担任法兰克福大学教授,1949—1968年担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先后出版了《真理与方法》(1960)、《历史意识问题》(1963)、《柏拉图第七封信中的辩证法与诡辩术》(1964)、《短论集》(1967—1977)、《黑格尔辩证法:诠释学研究五题》(1971)、《美的现实性》(1977)等著作,并获得了许多国际性的学术荣誉,2002年逝世。

本书选编的“真理与方法”一文译自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1986年全集版第2卷第479—496页),原为该书的第二版序言。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讨论了诠释学理论的普遍有效性问题。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理论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某种发展。尽管历史上的诠释学曾经仅仅用于方法论构建的有限目的(如“圣经诠释学”所做的),但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研究显然有着更为宏大的学术旨趣。他的目标乃是揭示人类理解活动的一般本性。他既不同意将人类理解活动奠基在科学模型上的哲学进路,也不同意将理解活动的目标定为“对于文本作者原初意图的复原”。在他看来,人类不可避免的是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的产物(这一点既适用于诠释者,也适用于被诠释者),因此,对于文本的解读也就必定牵涉到解读者和被解读者各自文化背景的冲撞和融合。具体而言,一方面,我们的历史前见会在相当程度上牵引我们自身的解读方向;另一方面,新的解读体验和新的历史条件则会反过来对我们原先的视角产生冲击,并由此产生新的诠释结果。因此,某种固定不变且可豁免于进一步修正的诠释结果,可能只是传统哲学所制造的另外一个海市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