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1901—1981),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1919年进入巴黎大学学习医学和哲学,1927年起在巴黎精神病医院工作,1932年以论文“论精神偏执狂与人格结构的关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32—1936年任巴黎医学院门诊部主任,1934年参加巴黎精神分析学会,1936年起任巴黎精神病防治医学院医生,同年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发表了关于“镜像阶段”的著名论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康在一家军事医院工作;1953年,拉康退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加入了法国精神分析学会,同年起开始担任巴黎圣安娜医院教授,并发表了重要论文“语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1963年,由于他在精神分析实践和教学方法上标新立异而被国际精神分析学会除名,次年拉康创立了巴黎弗洛伊德学校,1966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文集》,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1980年,他突然宣布解散了巴黎弗洛伊德学校,因其未能严格地信守弗洛伊德的原则。1981年,他病逝于巴黎。拉康的作品不多,且以晦涩著称,但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却在哲学界和心理学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书选编的“‘我’之功能形成的镜子—阶段”一文是拉康于1949年写下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拉康探讨了在“镜子—阶段”中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功能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拉康看来,镜像场景标示的是原生的痛苦,这种痛苦是类似出生时婴儿离开母体时的分离痛苦,而这也是人生所有痛苦的基本结构。这痛苦既是无可选择的,但同时提供积极推动力,个体得以成长。另外,拉康还认为,镜像场景是先于语言存在的心理发展,而且,也正是由于镜像场景的心理转变是非语言性的,故此,这时期的转变或心理构成是无法以语言形式而得到解说的。由于语言是拉康心理分析的唯一手段,这也就是说,这时期的心理转变是超出心理分析所能解说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