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在权(Jaegwon Kim,1934—),韩裔美国哲学家,是本书收录的唯一一位亚裔哲学家。但由于其学术活动主要在北美,作品也主要用英文写就,因此其成果更应被视为英美哲学(而非亚洲哲学)的一部分。金在权本是大韩民国公民。韩战结束后,他在首尔(汉城)进行了法语进修,但学到一半就转学到了美国的达特茅斯学院。在那里他继续学习法语,但也兼修数学。而后他又改学了哲学,在同校拿到了硕士学位,并最后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了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是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的资深教授。金在权的工作领域是心灵哲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特别是心灵因果关系问题以及身心关系问题。他对于“随附性”(supervenience)概念的挖掘使得他具有了很高的国际学术声誉。主要著作有:《随附性和心灵》(1993)、《在一个物理世界中的心灵》(1998)、《物理主义,或是某种近乎于足够好的理论》(2005)、《心灵哲学》(2006)。
本书选编的“随附性的种种概念”一文的核心问题,就是澄清“随附性”这个概念。之所以要谈这个概念,和如何刻画“物理主义”这个问题相关。物理主义是英美大多数哲学家在处理身心关系问题时所采纳的立场。根据这种立场,人类的心智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一些物质要素的配置方式,因此不存在着“心灵”这一独立的自然类。这个立场虽然容易受到具有科学倾向的哲学家的同情,但要如何将其在哲学上刻画清楚,却并非易事。比如,承诺一种物理主义的身心观,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心灵事件采取某种还原主义的立场?我们是否会由此抹杀心灵活动的某些特异性?针对这些疑虑,美国哲学家戴维森曾发表过一篇有名的论文,题目叫“心灵事件”,在其中他为一种叫“不合则的一元论”(anomalous monism)的特殊物理主义立场作辩护。根据这种立场,两个在物理基质方面不可分辨的心灵事件,在心理学层面上也是不可分辨的,因此,是心灵事件的存在取决于物理事件,而不是反之。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全面地将心灵事件还原为物理事件,因为这种还原需要一些横跨心灵事件类型和物理事件类型的心理—物理法则。而戴维森恰恰认为我们找不到这些法则。举个例子来说,根据这种立场,我们仅仅可以断定,在哈姆雷特踌躇的时候,一个复制了正在踌躇的哈姆雷特大脑的新大脑肯定也在踌躇状态之中——但我们却无法断定,当我们仅仅知道哈姆雷特在踌躇的时候,有哪些神经活动与之对应——因为不存在着横跨“踌躇”这类心理现象和某类相关神经活动的所谓“桥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