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西方哲学卷(下)

图灵

字体:16+-

阿兰·图灵(Alan Turing,1912—1954),英国伟大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奠基人。他也是本书所提及的学者中唯一的一名不在“哲学家”建制之内的人(但是他的相关思想却对人工智能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图灵短短42年的生命可谓丰富多彩。他是“图灵机”和“图灵测验”设想的提出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英国政府破译德军“Enigma”密码,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他和当时在英国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有一些思想接触。但因为参与同性恋活动被曝光,他在1952年被捕,并被迫在入狱和接受化学阉割之间作出选择。他选择了后者,并因此忍受了很大的生理痛苦。1954年,他吞食沾有氰化物的苹果身亡,一般认为是自杀,但其母亲坚持认为是事故使然。耐人寻味的是,在他过世前几日,他刚观看过迪斯尼公司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片中白雪公主因为吃了巫婆送来的毒苹果而长眠)。因特网上关于图灵之生平和著述的参考数据很多,其中“阿兰·图灵的主页”是一个比较权威的英文网站。

1950年10月,图灵在英国哲学杂志《心智》上发表了经典论文“计算机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这也就是本书选编的文章。在文中他提出了著名的“图灵测验(Turing Test)”的思想,并认为一台人造机器若要具有人类智能,其充分条件便是,它能够成功模拟人类语言行为(具体而言,若一台机器在人机对话中能够长时间误导人类认定其为真人,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图灵测验”)。在文末他乐观地预言道,这样的一台机器会在50年内问世。站在今天的眼光看来,这篇论文无疑是向我们指出了今日所说的“人工智能”科学的某种研究方向(即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但有意思的是,尽管此文的标题中出现了“智能”(intelligence)一词,图灵却没有正式使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这个今日家喻户晓的词组——他甚至连“计算机”(computer)这个词也没有用(他使用的是“computing machinery”,即“计算机器”。在图灵的时代,“computer”的意思是“计算师”而非“计算机”,请读者注意)。“人工智能”这个词组要正式进入英语流通领域,得等到1956年。在这一年夏天的美国达特茅斯学院,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驱车赴会,畅谈如何利用刚刚问世不久的计算机来实现人类智能的问题。在会议的筹备时期,计算机科学家麦卡锡(John McCarthy)建议学界以后就用“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词来标识这个新兴的学术领域,与会者则附议。这一年就此被视为人工智能时代之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