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西方哲学卷(下)

塞尔

字体:16+-

约翰·塞尔(John Rogers Searle,1932—)是当今世界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1949—1952年就读于威斯康星大学,1955年获罗兹(Rhodes)奖学金赴牛津大学学习,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师从牛津日常语言学派主要代表、言语行动理论的创建者奥斯汀(J.L.Austin),深入研究语言分析哲学。1959年返美,并一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后当选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言语行动——论语言哲学》(1969)、《意向性——论心灵哲学》(1983)、《心灵的再发现》(1992)、《意识和语言》(2002)等。他是一位在语言哲学、心灵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中都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多产哲学家。

另外,塞尔在人工智能哲学(AI哲学)方面也有突出表现。他在1980年发表了本选文——“心灵、大脑和程序”(Minds,Brains and Programs)——并在文中提出了著名的“中文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在此后不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文屋论证便立即成为了AI哲学与心灵哲学的热点话题之一,并成为无数篇论文引证与讨论的对象。

我们在前面的那篇选文中已经看到,图灵主张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而塞尔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驳斥图灵的观点。塞尔先从术语厘定的角度区分了两个概念,第一是“强人工智能”(强AI):这种观点认为,计算机不仅仅是人们用来研究心灵的一种工具,而且,被恰当程序设计的计算机本身就是一个心灵。另外一种则是“弱人工智能”(弱AI),其想法是:计算机至多只能够成为人们研究心灵的一种工具,或是对心智活动的一种抽象模拟。很显然,图灵所说的“机器智能”,指涉的就是对于强AI的实现。至于弱AI观点,则为一般公众和广大AI界中的“职场人士”所接受。在这两种立场之间,塞尔支持的是弱AI,反对的是强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