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张东荪

字体:16+-

张东荪(1887—1973),原名万田,字圣心,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中国现代哲学家。

张东荪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回国后曾历任中国公学大学部学长、政治大学、光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内政部秘书,主编《时事新报》、《解放与改革》杂志。1934年与张君劢等组织国家社会党。1944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员。

张东荪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是比较活跃的一个学者,他的哲学体系颇受新康德主义、新实在论、佛教哲学和现代自然科学(如进化论、相对论等)的影响。他在哲学上曾经提出过诸如“泛架构主义”、“多元的认识论”、“层创的进化论”、“综合的伦理学”等,在历史观上则反对“历史命定论”和“唯物史观”,并提出过“唯器史观”以与唯物史观者辩论。

张东荪的著作较多,这里节选其《新哲学论丛》中“一个雏形的哲学”(下篇),在书中他从认识论入手,提出他的“架构论”宇宙观。

1928年张东荪发表的“新哲学论丛·一个雏形的哲学”可以说是现代中国哲学家建立自己思想体系的最初尝试。他融合新康德主义、新实在论、佛学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一些观念,建立起了“泛架构主义”的宇宙观,并进而提出“层创的进化论”、“多元的认识论”等新观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对我国哲学界的深刻影响。在“一个雏形的哲学”中,张东荪认为宇宙的实质为无形体、无质料、无实质的架构,亦称结构、伏构、配列、关系等,既非物又非心。人们所认知的宇宙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架构,时间与空间则是最基本的架构。张东荪指出,架构如同佛教的所谓因缘,空无实质。同时,架构又是不能离开人们的意识的概念。他断言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打破了物质的观念,并否定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客观性。张东荪指出:“在方法论上,我们对于外物是以暂时的不可知论,即存疑主义,为比较妥当。”但“对于物的本身,我们是不能知的,我所知的只是关于物与物间的相关的条理,并且这个关于物理的知识却又不是纯粹的写实,乃是我们用了自己的内范而作用于外界上互相交织以演成的,但其结果却并非不可靠。”张东荪认定当时哲学特别是宇宙论的新潮流已经由质料主义走向架构主义,而“这种架构主义又确与唯心论相近”。张东荪的架构主义宇宙观突出反映了现代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当时我国哲学界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