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拉斯·卢曼(Niklas Luhmann,1927—1998)出生于德国的吕讷堡,是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卢曼曾在弗莱堡大学研习法律,毕业后回吕讷堡接受公务员培训并担任行政公职。1960年,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进修,期间遇见了著名的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回国后,卢曼1962年至1965年在德意志行政大学担任讲师。1965年到1968年,他在明斯特大学社会研究所担任部门主管(刚开始他还在这间大学念了一学期社会学),1966年凭两年前出版的《正式组织的功能与后果》在这间大学获得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五个月后获得大学授课资格。1968年,卢曼成为比勒费尔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3年退休。
1988年卢曼获得斯图加特市的黑格尔奖,1997年获得欧洲阿马尔菲社会学社会科学奖。卢曼作为社会系统理论的创新者而闻名于世。卢曼的“系统”指的是任何从环境中选取某些既有的可能性从而自身变得比环境更简单而稳定的实体,它适用的对象可以是庞大的组织也可以是简短的对话。他所关心的是,一个系统何以能运作,以及它如何和其他的系统发生关系。他对在“意义”的基础上运作的系统,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感兴趣。他认为社会不是由共同信念连接的个人的网络,而是全部交流的总和,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些交流高度分化,各自按其特别功能独立进行。卢曼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对这些交流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社会、意义、宗教”一文中,卢曼认为,无论是在总体社会层次上还是在个体层次上,宗教都提供了意义的意义,即一种有意义的“终极实在”。在本文中卢曼特别探讨了自我指涉型系统理论在社会理论和宗教功能分析方面所产生的某些后果。自我指涉型系统是指依靠一些通过系统而相互关联的要素生产出另外一些通过系统而相互关联的要素的封闭网络。社会是一个由一切时空中的沟通组成的自我指涉型系统。社会囊括了所有在一个特定的沟通语境下可能的沟通,为了处理这种复杂性,沟通系统引入了一种对这种复杂性的表征——意义,它则为进入这些可能的沟通话题提供了途径。基于意义的沟通所产生的世界中,每个具体项目都表现出偶在性,而这一偶在性的必然性则构成了一个吊诡。吊诡世界的圆满与空无乃是宗教的终极现实。社会只能作为一个自我指涉型系统而存在,并实现沟通的再生产,这使得“宗教”成为不可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