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出生于德国的杜塞尔朵夫,在牢固的新教环境中长大。少时由于腭裂他口齿不清从而难以与人交往,并常被排挤。他为此接受过两次矫正手术。由于言语的困难他对交流的重要有异于常人的想法,并更喜欢通过书写与人交流。他先后在哥廷根大学、苏黎世大学、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1954年获得博士学位,1961年在美因茨大学获得第二个博士学位和大学任教资格。1961年哈贝马斯成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964年起在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哲学和社会学,后又成为该校社会研究所所长,1971—1984年他是德国马普协会生活世界研究所所长,接着他成为法兰克福大学的哲学史教授。
哈贝马斯被公认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是法兰克福学派最独立最引人注目的继承者。与许多后现代的思想家相反,他认为20世纪人类遭遇的灾难是理性的运用不够充分的结果,他致力于重建“启蒙”传统,视现代性为“尚未完成之工程”。但是他认为传统的理性主义弘扬的是一种工具理性——由单个主体作用于某一区域的物质对象之上,这种理性只是服务于一既定目标的工具。他提出这种主体意识的理性其实是以主体际的交流为基础的,正是在这种社会性的交流过程中单个主体习得意义的范畴、价值、自身的角色和历史,而在这种社会交流中蕴含着一种非工具性的理性。这种交往理性主要在于在有争议的问题上为达成不偏不倚不被束缚的一致而做出的共同努力。
在“民主的法治国家的前政治基础?”一文中,哈贝马斯反思近代启蒙理性在政教关系和道德问题上的失误,寻求把宗教引入公共领域的对话平台,发挥宗教在道德意识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他提出这样的建议:文化的和社会的世俗化应被理解为一个双重学习的过程,必须反思启蒙传统和宗教教义各自的限度,反思的理性需要向宗教学习,而宗教本身需要配得上“理性的”称谓。现代社会若是只依赖理性的世俗力量无法团结公民和保持稳定,需要把宗教的语言翻译为公众可以理解的语言,使它在现代的民主法治国家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