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哲学经典·宗教哲学卷

考普斯顿 罗素

字体:16+-

弗里德里克·考普斯顿(Frederick Copleston,1907—1980),耶稣会士,哲学家。家庭出身英国国教,上大学时皈依天主教,1929年成为耶稣会士。曾任英格兰黑斯诺普学院和罗马格里高利大学哲学教授,因看到神学院中哲学教育的落后而撰写多卷本的《哲学史》。他1948年与罗素在BBC广播公司关于神的存在的辩论颇为著名,来年,考普斯顿又在BBC广播公司就逻辑实证主义和宗教语言的意义与阿耶尔(A. J. Ayer)进行了辩论。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此外他还在政治、伦理、教育、文学、宗教诸领域内均有建树。罗素一生出版了七十多本书,其中第一本和最后一本都是有关政治的。第一本为《德国的社会民主》(1896),最后一本为《在越南的战争罪行》(1967)。他联合萨特等著名知识界精英建立了一个国际战犯法庭,传讯约翰逊总统。罗素始终如一地关心人类的命运,他才华横溢,观念新颖,充满人格魅力,积极地推动时代进步,深受公众爱戴。

罗素出身贵族,父亲是无神论者,父母在他四岁前先后去世,由祖母养大。关于宗教信仰,他在“哲学场合”说自己是不可知论者,在“公共场合”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在他看来,宗教比迷信强不了多少,尽管对人类有某些正面影响,但弊大于利。宗教妨碍人类知识的增长,使人产生恐惧和依赖感,是造成战争和压迫的主要原因。

在“关于偶然性论证的论战”一文中,考普斯顿将上帝定义为“一个最高的位格存在”,并且援用莱布尼茨的“偶然性”论证来说明,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有条件的,都不能保证自身的存在,为了解释这样一个由偶然事物构成的世界的存在,我们只能诉诸一个这个偶然的整体以外的不假外求的存在,即一个自己是自己存在原因的必然存在。罗素接受考普斯顿对上帝的定义,但是他认为上帝的存在与否都是不可证明的,所谓“必然”是我们经验不到的,它只在分析命题中有用;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这个偶然事物构成的世界的整体寻求解释,个体事物的存在有原因并不意味着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有原因。考普斯顿则回应说他寻求的不是经验世界之中的现象性的原因,而是超越于经验世界之上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