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六、对话范式与文化学派

字体:16+-

文本—文献学解读范式文本—文献学解读范式着力考察对马克思主义原典的解读。这一范式的历史之维使思想史范式得以真正确立,而空间之维则使对话范式对话范式得以出场。

解读者不是孤独的单一主体。面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本文献的,有众多不同视域的读者。差异甚至异质的读者之间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文本思想,以及文本思想所涉及的时代实践问题需要展开对话。与各种在场的思想展开批判性对话曾经是当年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场的基本方式之一;今天,也应当合理地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出场的路径。对“回到马克思”以文本—文献学解读为主要路径所可能放弃对当代重大思想和实践问题的反思而回到故纸堆的“顽强崇古意识”的担忧,使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认为:“回到马克思”并没有达到“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原像”,而仅仅是复制阐释者自己在时代视域中对马克思的投射影像。因此,这一时代意识纠缠着阐释者的解释学灵魂。只有指认“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致力于消灭历史间距而“让马克思走向当代”并在当代实践和思想语境中创新发展,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后现代思潮、后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西方当代思想体系展开对话,与当代中国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对话,特别是“中西马对话”,在对话中使马克思的思想“当代在场”,才能使这一灵魂得以安置,这成为另一种马克思主义创新研究范式。[28]

理解对话范式对话范式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话的核心环节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当代在场的真理,而不是一种已经退场的考古对象。马克思思想不是古董,研究原典、解释原典不能仅仅是“历史的兴趣”。不能像西方“马克思学”那样,以所谓“价值中立”的超然态度对马克思主义原典做纯粹考古学研究;而是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仍然活的真理的理解和阐释。因此,应当将马克思哲学思想当作一种当代在场、活的思想资源、创新发展的理论。重要的不是去面对历史的过去,而是面向当下和未来,看马克思主义究竟在今天受到那些挑战,她的思想资源是否还具有“切中时代现实”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正如这一范式的海派代表之一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所说:“马克思哲学是真正的当代哲学,它超越了(并且第一个在理论上终结了)全部形而上学。只有在这一视域中,马克思在哲学上实现的重大革命及其当代意义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估价。呈现马克思哲学当代视域或当代语境的路径乃是‘对话’——同当代生活以及当代思想的最广泛的对话。马克思哲学有进入此等对话的承当,其当代意义将在对话中得以昭彰显著。”[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