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三、资本创新逻辑批判与唯物史观的当代阐释

字体:16+-

在金融危机根源分析和资本的历史批判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界发现了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年马克思所宣告的“被剥夺”“被炸毁”“被敲响丧钟”的资本依然“持续在场”,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逐利本性推动着资本可以将一切能够赢利的要素和形式资本化,因而具有不断创新、转换资本形态的变革功能。资本创新资本创新具有产业内部创新、创新产业、拓展区域等形式,从当年马克思面对的占主导地位工业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知识资本和文化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及消费品资本等。资本创新资本创新造就了新的历史场景。这是历史场域的表象化结构,也是资本拜物教的景观社会。虽然资本一般本性和历史二重性作用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资本创新资本创新和历史场景转换毕竟造就了资本时代的形态和特征,有着种种不同于工业资本主导时代的特质和功能。我们既不能用低于历史水平的教条主义对待当代,否认资本创新资本创新所造就的历史场景变化,也更不能跟着后马克思主义抛弃马克思的历史观的精髓。对于问题的解答归结为一点,就是需要有当代的资本批判理论,从而呼唤新的时代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场。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研究四个相互关联的重大问题。第一个问题:“丧钟敲响”的资本“持续在场”之谜。

“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随着这种集中或少数资本家对多数资本家的剥夺……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30]150多年前,马克思在著名的《资本论》中用最犀利的资本批判的笔触,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资本的死亡和退场,这段影响了一个半世纪人类伟大历史进程的文字,仿佛仍保持着原初写作时鲜活的墨迹从沙沙作响的笔端流淌而出的在场状态。然而,“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历史场域中出场、在场又退场;第一个世界社会主义红旗曾迎风飘扬而又轰然倒下;相反,“资本的幽灵”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深刻危机之后,却“桃花依旧笑春风”,资本扩展成为全球性在场,不仅外壳仍在,腐而未朽,而且资本似乎仍在扮演“持续在场”并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杠杆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