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二、视域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

字体: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在全球语境与中国视域关系中发生的理论与实践对话过程,也是中西文化对话过程;立足中国立场对马克思主义的自主解读不仅是实践的,也是文化的;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具有实践路径实践路径,也有文化路径文化路径。不仅如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具有真理形态,也具有文化形态。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深度融入中国实践与优秀文化,造就了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丰功伟业,使中国社会发生了举世罕见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相应产生了全球瞩目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思想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深度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文化路径和形态,需要进一步科学分析和解答有关的若干重大问题。

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文化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在批判地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优秀传统因素过程的产物,更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继承者和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产物。通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汲取和改造、进而创造出民族的、大众的、时代的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文化路径。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转型问题一直成为百余年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问题之一。战争不仅是东西方物质硬实力的碰撞,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比拼。然而,在“坚船利炮”等咄咄逼人的西方物质霸权面前,中国人对于西方现代化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物质硬实力上,而没有深入文化的内核上。“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对两者功用地位做了严格的区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而,仅仅把现代化当作物质化硬实力的同义语,使得中国最终在甲午战争的失败中付出了血的代价。痛定思痛后得出的结论,是不仅要强物质实力,更要变法变制图强。于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出场。但是依然遭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反思的结果,国人渐醒,意识到文化的根本性、基础性和关键性。因此,以改造国民性、以文化变革来解决中国社会变革问题的总体路径为路径,以外来文化大传播来换血般替代中国传统文化为战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展开了。五四运动是一次文化大启蒙、大转型,是从文化转型外压转为文化自觉转型的转折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就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不仅与中国的实践发生结合关系,而与中国传统文化、其他思想文化展开激烈论辩中出场的。20世纪30年代,关于“问题与主义”“变革与保守”“科学与玄学”大论战,早已超越思想碰撞范畴,进入思想对话、文化重组的行列。通过这些文化思想层面的激烈撞击,中国的现代化从被动转为自觉,马克思主义也从输入变成中国化。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红色文化崛起、发展、成熟、强盛,经历反思想、理论和文化教条主义之后,至少在延安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文化热”对话中,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就已经引起学界的深度关注。21世纪以来,中、西、马对话中,马克思主义被追问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文化身份”或文化归属问题。在“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领导权”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就必然被屡屡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