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如何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百余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必然存在着从当年到当代的时代化转换。通常,“时代化”被指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结合以及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这固然不错,但是不够全面深刻。因为时代之所以转换,就外部世界环境变化而言,经历了从旧全球化时代向新全球化新全球化时代的转换;从中国自身来说,在新旧全球化转换催生下,从革命时代转向建设、发展、改革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题从研究“革命的逻辑”转向建设逻辑、改革逻辑和发展逻辑,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和文化,探索中国道路中国道路。与之相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化语境也发生重大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也因此成为一个重大时代任务。因此,时代化实际上包括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时代场域发生新旧全球化时代的根本变化;第二,马克思主义对新全球化新全球化时代的理论阐释也出现与时俱进地创新;第三,新全球化新全球化时代的当代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探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主要使命;第四,马克思主义在与新全球化新全球化时代的后现代思潮、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对话中超越性地实现创新发展;第五,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的时代形态。
21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时代化的系列挑战。在经历了世纪之交一系列重大事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工业社会的洗礼、“911事件”和反恐战争、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中国崛起、全球生态危机、工业4.0和“互联网+”知识经济以及后现代思潮冲击之后,马克思主义,还能够被认为是“我们时代不可超越的旗帜”(萨特语)吗?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詹姆逊语)的充分实现,当真是由西方来重新制定“跨国惯例”及全球秩序,宣告“历史的终结”(福山语),而共产主义“乌托邦”(诺齐克语)不正在现实中被“消解”“解构”(福柯语),“边缘化或零碎化”(哈桑语),从而成为“马克思的幽灵”(德里达语)吗?在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奋力开拓征途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从“中国特色”走向“后中国特色”,以高度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原创自己的理论话语并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