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第八章 当代中国的改革:“第二次革命”

字体:16+-

鸦片战争以后,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革命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次革命是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那么,改革开放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一、“第二次革命”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不仅以批判的精神考察资本主义制度,而且以批判的态度思考社会主义的问题,它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一切都看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凝固不变的。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需要不断改革的社会。“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的进程之中。

从哲学的视角看,改革和革命是表征社会发展同一系列但又程度不同的两个概念。改革同样具有社会变革的性质,但又以从根本上维护特定的社会制度为前提和目标,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采取的新的政策和措施。革命则是指社会形态的根本变革,是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时,只能通过革命来摧毁社会发展的障碍,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