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第九章 当代中国的开放:时代背景与思维坐标

字体:16+-

人类交往发展的历史就是文明和进步的历史,它展现为原始群的扩大、部落的形成、图腾的综合以及区域性发展、世界整体性发展。历史表明,只有善于交往和开放的民族才能走在世界的前列;一个民族本身的结构和状态不仅取决于它的内部交往,而且取决于外部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因而他在设计改革蓝图的同时,又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在邓小平看来,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进“开放的世界”,进行世界交往,做“世界公民”。

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列宁说过,只有了解世界历史的总进程并把握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以此为根据来估计这国或那国更详细的特点,进而正确地制定自己的策略。邓小平理解这一点,他始终是“从世界的角度”“从世界的政治、世界经济的角度”来设计“中国式的现代化”的。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这是当代世界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当代中国开放的时代背景。

所谓开放的世界,是指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交往已经世界化,各民族、各国家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的历史阶段,世界已经“一体化”。在开放的世界中,每一个民族或国家都同整个世界发生了实际联系,并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利用全球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成果,利用全人类创造的一切,从而增强自身的结构和要素的活力。

开放的世界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可以经验到的事实了,但它却形成于现代,即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趋向开放的时代。马克思以其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这一历史趋势,并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而使“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