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第十七章 以现代化为目标的社会发展理论

字体:16+-

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考与奋斗、光荣与梦想。“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始终是从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看待社会主义,并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同时又把社会主义看作是比资本主义更快、更好、更合理地实现现代化的方式。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以经济发展、政治民主和精神文明协调运行为机制,以社会主义为方式实现现代化,以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法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创立了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

一、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不仅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且探讨了在当代中国如何发展生产力,这就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和改革经济体制。这是一个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而深刻,它从生产力发展的构成要素和社会存在形式的统一中指明了在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新视野。生产力是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劳动是生产力形成的现实基础。从劳动的角度看,生产力标志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现实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能力。

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不仅付出自身的体力和智力,而且还要借助自然力;不仅改变外部自然,而且也改变“自身的自然”。这是以一个以人的本质力量物质化、对象化而实现的“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自然力被同化于人的体力、自然规律被理解、转化为人的智力的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双向运动,形成了生产力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