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

第六章 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字体:16+-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两位巨人、两个里程碑。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

现代化的根本内容就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轨,范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一个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它涉及人类思想和活动的一切领域”[1]。从时间上看,现代化运动始于18世纪西欧的工业革命,尔后逐渐扩及全世界,形成一条绝大多数民族、国家都卷入其中的世界历史变革之链。

从发展类型看,现代化可分为“内发”和“外发”两种类型。所谓“内发型”现代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的现代化是其内部因素促成的自然发生过程;“外发型”现代化则是指某一民族或国家的现代化是由外部刺激引发的,或者是由外部力量直接促成的。西欧、北美的现代化属于“内发型”,中国的现代化无疑属于“外发型”。

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2],同时它又“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3]。这就是说,中国的现代化运动起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刺激和挑战的回应,而且是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民族复兴运动起步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中国的现代化一开始就具有被动抉择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