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象学还原的最初步骤,悬搁从自然态度的生活中剥离出存在信仰。世界不再具有其在自然态度的生活中的那种预先被给予性和自在存在的特征。毋宁说,通过现象学悬搁,我将世界还原到作为实行悬搁的旁观者的我的纯粹意识生活中的显现;同时,“我将自己理解成具有其本己的纯粹意识生活的纯粹自我”。这表明,世界现在作为赋予其存在意义的我的纯粹意识生活的相关物而落入我的反思目光中,它因我的纯粹意识生活的成就而“存在”。对于“纯粹自我”来说,世界及其自然的生活经验只是为我存在、对我有效的现象。因此,作为现象学还原的成就,现象学展现出其特有的论题。“我的纯粹生活及其所有的纯粹体验和所有纯粹的体验意指物,亦即现象学意义上的现象总体。”(I,60)也就是说,现象学的论题并非世界本身,而是世界在其主观的被给予方式中的显现。在《危机》中,胡塞尔更确切地将其表达为:世界与世界的主观被给予方式之普遍的相关性先天。
现象学还原将世界与世界的主观被给予方式之普遍的相关性先天揭示出来,并且作为自己特有的论题。但是,由此我们尚不能对世界与先验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做最终的确定。诚然,通过悬搁,我们已经获得了现象学所要求的纯粹现象,但是,从“世界只是为我存在、对我有效的现象”的还原结论中,我们还不能最终理解“纯粹现象”的存在性质。作为“纯粹现象”,世界与它为其存在、对其有效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仍是悬而未决的。对此,利科正确指出,胡塞尔的“世界为我(für mich)存在”的表达与“世界源于我(aus mir)而存在”“世界在我之中(in mir)存在”的表达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二者之间隔着一重“形而上学的决断”[1]。作为现象学还原的最初结果,“世界为我存在”仅仅表明了所赢得现象的纯粹性。但是,尽管这种纯粹性是现象学上的纯粹性,却还不是先验意义上的纯粹性(VIII,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