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胡塞尔发生现象学引论

第三章 发生现象学观念的引导动机

字体:16+-

在导论中,我们已就胡塞尔“发生现象学转向”的时间和动机问题做了简略的讨论。我们从系统分期的角度将胡塞尔整个先验现象学划分成前期的静态现象学和后期的发生现象学。关于静态现象学和发生现象学各自所特有的观念、方法和问题,胡塞尔本人曾做过简略但却明确的论述,后来的阐释者也给出过各种不同的解释。而关于胡塞尔从前期的静态的构造性分析向后期的发生性的构造性分析推进的引导动机问题,人们却鲜有论及。无论在胡塞尔本人那里,还是在后来的阐释者那里,我们都未曾发现对此的系统论述。但是,这一问题恰恰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对胡塞尔前期、后期思想系统发展的规定方式,关系到对静态现象学与发生现象学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发生现象学的理论定位,而且对于我们把握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完整形态,进而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先验现象学的观念论的本质特征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在此尝试做系统的讨论。

关于这种引导动机问题,我们可以从迄今已有的零星论述中清理出这样几种观点或思路。第一种主要是从笛卡尔式的还原路径的局限性出发来探讨发生现象学观念的形成动机。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但是,这种观点不仅一般都是些泛泛之论,而且确切的研究业已表明,笛卡尔式还原路径的局限性与静态的构造性分析相对于发生性的构造性分析所具有的局限性并不相当。《观念I》的确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似乎正是笛卡尔式的还原路径限制了时间问题的阐明和视域意向性的揭示。然而,时间问题的阐明和视域意向性的揭示本身并不必然是发生性的分析。第二种是从胡塞尔自20世纪20年代起建构现象学体系的尝试中所显露出来的系统现象学观念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问题,如威尔顿。[1]第三种是从形式—材料图式的困境或局限性出发来揭示发生现象学观念萌发的必然性。这种阐释角度所揭示的必然性在胡塞尔的现象学文本中表露得最为显著,因而容易被人们发现和认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阿古雷、索科罗夫斯基和阿尔麦达等。第四种主要是从习性自我的概念出发来探讨胡塞尔采用发生性的构造性分析的必然性,如耿宁、马尔巴赫、斯泰因伯克和榊原哲也等。第五种是从意向体验之关联体的动机引发结构和视域意向性观念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出发所做的阐释。这种阐释思路把握到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从存在者状态上的先天到构造性的先天,再到发生性的先天这一系统推进的线索和内在的问题性,代表人物有克赖斯格斯、黑尔德、让克(Bernhard Rang)、卡尔和斯特洛克等。本章的任务主要是就后三种观点做具体分析,并试图揭示这三种阐释之间的内在关联。而对于其他阐释的可能性,我们将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关问题做相应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