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1]是一种应符号化的运用而产生的图像。在人类思维发展的最初阶段,“符号和图像是一致的……文字最初也具有一种图示功能”[2]。理性的“自负”的产物就是形而上学的“图示”。早在古希腊哲学中,世界的本体问题就被赋予了首要的地位,“本体”的运动变化则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必然性。对这种必然性的理解,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式逻辑的理解,一种是辩证逻辑的理解。这两种思路深深地影响了整个西方传统哲学。阿多诺在分析这一过程的时候,把哲学、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特别是数学)联系了起来,以此来进行“对逻辑绝对性的批判”(Critique of Logical Absolution)[3]。在下文中,我们将立足于阿多诺(以及霍克海默)的启蒙理性批判来分析形而上学“图示”的特点。
一、目的与本原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古代先哲对世界“本原”问题的探讨,其意义是积极的——它标志着人们开始逐步打破对世界的神话或迷信的蒙昧理解方式,开始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世界,特别是自然界,试图从宏观的角度来总结世界的发展变化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从而开启了新的文明阶段的起点。在这一过程中,对知识的追求成为人的一种权力,西蒙尼德的定位逐步被推翻——对于世界本原的探讨,是神独享的特权,人没有资格去追求就自身而言的科学。到了亚里士多德,“神”成了知识“权力”的研究对象——“神圣只有两层含义:或者它为神所有;或者对某种神圣东西的知识。只有这一科学(形而上学,作者注)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神是宇宙万物各种原因的始点……一切科学都比它更为必要,但却没有一种科学比它更为高尚”[4]。于是,“神”从拟人化的偶像变为可以靠知识来把握的“第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