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传统哲学内部,对传统实体性真理观突破的尝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在突破的过程中,西方传统的理性哲学家始终面临的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如何突破形式逻辑的思维特点。面对休谟对传统实体性真理观的挑战,康德尝试着发掘新的出路——构建一种新的思维逻辑。与形式逻辑所引发的“实体性”真理观不同,康德认识到了这种“实体”的问题(康德称之为“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实际上是把它降低到不存在认识合法性的地位)。在采取逻辑上的“悬置”态度之后,他把注意力集中在主体“表象”的领域。这样,一方面,他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重要性——“逻辑学大概是自古以来就已经走上这条可靠的道路了……它从亚里士多德以来已经不允许作任何退步了……它直到今天也不能迈出任何前进的步子”[1];另一方面,康德又承认休谟对自己的影响——休谟打破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试图在先验逻辑的基础上,重新构筑一种确定性——哪怕它混淆了“真”与“真理”。这就是康德的先验逻辑。
一、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
康德称自己的哲学为“哥白尼革命”。哥白尼在解释行星运动时发现,如果从观察者是静止的观点出发,很多天文现象不能得到合理解释。于是,他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太阳是静止的,而观察者是运动的。在这样的逻辑序列下,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康德也采用了类似于哥白尼的思维路径。他认为,我们以前之所以在真理问题上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重复了哥白尼之前的错误——我们总是试图从外界对象出发去寻找必然性。为此,康德一改前人的思维方式,从主体自身出发,从主体的思维、理性出发,去寻找必然性,在主体的认识范畴中去论证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