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德国历史学家、哲学家齐美尔提出一个康德式的问题,即历史科学是怎样成为可能的?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批判历史哲学的真正主题。按照批判历史哲学的观点,人们是通过历史知识去认识历史的,因此,要理解历史,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明确地意识到这一点,是批判历史哲学的基本前提,而一旦有了这种明确的意识,就会唤起一种自觉的批判精神,认识历史的努力在这里就会合乎逻辑地变成历史认识的自我批判。
批判历史哲学之所以与思辨历史哲学不同,并不在于二者使用的方法不同,而是因为二者探讨的问题不同。按照思辨历史哲学的观点,历史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的本身”。在批判历史哲学看来,历史哲学是“对历史思维的前提和含义的一种批判性的探讨”,其任务就在于“反思历史思维”,对历史知识进行哲学的批判,从而确定历史学科努力的界限和特有价值。这表明,批判历史哲学注意的中心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而是历史认识是什么。
这样,批判历史哲学就在历史哲学史上实现了一次研究重心的转移,即从历史本体论转移到历史认识论。具体地说,从对历史本身性质的探讨转移到对历史知识性质的分析,转移到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研究重心的这一转移完全符合人类认识规律:认识外部世界的任何一种努力一旦持续下去,就会在某一时刻不多不少地变成了对这种认识活动本身的一种反思和批判。因此,批判历史哲学的产生标志着西方历史哲学的成熟,而绝不意味着它的没落。
对历史认识论的探讨是一项具有科学价值的工作。如果对历史本体的探讨不同对历史认识的分析相结合,那么,其结论必然是独断的,不可靠的。批判历史哲学重视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不无道理,它促使人们自觉意识到人的认识能力的相对性,并在这种自我批判的基础上更审慎、更清醒地去认识客观历史。对此,我们应给予积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