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哲学:基本范畴的历史考察

第四节 观察渗透理论的几种进路

字体:16+-

1958年,科学哲学家N.R.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一书中对观察与理论的关系问题作了革命性的阐述。针对逻辑经验主义的中性观察语言学说以及观察与理论的二分法,汉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观点。在他看来,观察不仅仅是生理反应过程,还有组织模式的参与;组织模式的差异取取决于语境和背景知识;他认为,科学观察不单纯是视觉意义上的“看”。对于同一对象,不同的观察者往往做出不同的观察,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并不是由于视觉图像本身的不同,而是由于观察者对看到的东西进行了不同的组织。这种组织的方式是受着经验和理论的影响的,也就是说,观察者看到的东西,不仅仅取决于他的视网膜上的映像,而且也依赖于他原来的经验和知识。观察之所以渗透理论还在于整个观察过程都要运用语言,图像进入大脑,立刻就与相应的语言符号联系起来,这些知识是以语言的形式保存在大脑中的,当对视觉图像进行组织时,它就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观察结果的陈述以及交流也都要用语言形式表达。“看”是连接视觉图像和语言陈述的桥梁;理论渗透于观察过程之中,而不是强加在观察之上。

一、蒯因的整体主义

蒯因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无疑是救治逻辑经验主义在理论与观察二分法问题上的标志性理论。在他看来,观察命题与理论命题之间的区别不是性质的区别,而是程度上的区别。任何观察命题都包含着理论意义,而任何理论命题也都包含着经验意义。

据此,蒯因设计了这样一种科学理念:“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息的整体,从地理和历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学甚至纯学术和逻辑的最深刻的规律,是一个人工的织造物。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接触。在场的周围同经验的冲突引起内部的再调整。”[1]从批判经验论的这两个教条,蒯因得出整体论观点如下:整个科学如同一个立场,经验作为立场的边界条件,沿着边缘同立场紧密接触,科学陈述按照其适用性的普遍程度,由高至低从场的中心向外排列,形成一个陈述关联系统,场的最外层是关于偶然事件的具体经验陈述,场的中心是逻辑的、数学的和本体论的陈述,场周围同经验的冲突可能引起场内部的调整,但整个立场并不完全由它的边界条件所决定,以致在根据任何单一的相反经验要给哪些陈述以再评价的问题上有很大的自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