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逻辑经验主义通过语言分析“拒斥形而上学”,认为必须把思想理解为“有意义的命题”,这就意味着,理解实在就是建构语言系统,从而把客观世界的存在问题看作是“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没有意义的”。问题是,这种理解的实在及其建构问题是逻辑经验主义的独创,还是思想史的某个环节?其实,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对世界的各种理解可谓源远流长,逻辑经验主义对实在及其建构的理解既不空前也非绝后,但的确是人类思想源流中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实在 建构
本章结构:一、问题与文献
二、从实在论到科学实在论
三、从经验论到社会经验论
四、从建构论到社会建构论
五、几种折中方案
科学哲学是“拒斥形而上学”的,因而对科学语言的背后是否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的问题,答案是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是无意义的。其实,实在及其建构问题源远流长,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并得出不同的解答,这些解答对科学哲学特别是逻辑经验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意义问题的论争,20世纪50~60年代的历史问题的论争,20世纪70~80年代的理解问题的论争,20世纪90年代到世纪之交的后现代文化问题论争等,都贯穿着实在与行动之间的关系问题。
康德曾言,人类只能认识我们自己建构的东西。问题是,作为科学和哲学所思考的对象而言,世界是实在的还是建构的?在感性世界的背后或之外是否存在一个普遍的或观念的世界?对于人类而言,这个世界只是思辨的对象还是可以建构的?I.哈金(Ian Hacking)就曾经说过:“所有的Construcism都是关于柏拉图提出的现象与实在之间的问题的,都是由康德赋予确定的形式。尽管社会建构主义是在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大势中崛起的,但它却具有非常深远的传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