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论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三、人类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前提批判

字体:16+-

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哲学对世界观的前提批判,具体地表现在对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常识、宗教、艺术和科学——的前提批判,特别是对哲学本身的前提批判。

一是对常识的前提批判。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是人类在最实际的水平上和最广泛的基础上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一般文化环境的适应。人们的经验世界在常识中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常识中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在常识中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在常识中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常识是每个健全的正常人普遍认同的,并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具普遍性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因而是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最普遍的“前提”,并构成哲学的“前提批判”的直接对象。常识的最本质的特性是它的经验性。“常识在日常应用的范围内虽然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它一跨入广阔的研究领域,就会碰到极为惊人的变故。”[6]依附于经验的常识具有零散性、狭隘性、极端性和保守性等特征,以常识为内容的世界观缺乏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前瞻性、坚定性和可批判性。哲学不是常识的“延伸”和“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即变革常识的以经验为内容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这就是哲学对常识的前提批判。

二是对宗教的前提批判。哲学与宗教都是理解和解释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人们在对宇宙、历史、人生的总体思考中,总是或者诉诸宗教,或者诉诸哲学,并且往往是在哲学与宗教的冲突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宗教的本质特征,在于对神的信仰。当人们感到对自然界异己的力量不能掌握并因而无法依赖时,便会转向对超自然的宗教世界的信仰和依赖。马克思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7]。宗教中的神圣形象,把各种各样的力量统一为至高无上的力量,把各种各样的智能统一为洞察一切的智能,把各种各样的情感统一为至大无外的情感,把各种各样的价值统一为至善至美的价值。这样,宗教中的神圣形象,就成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人从这种异在的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根本意义,这就是宗教所构成的“颠倒的世界观”。与宗教不同,作为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通过理论的逻辑力量来表现它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解。哲学与宗教的根本区别,在于宗教的本质是对神的信仰,而哲学的特质则在于它的批判性的理性思考。在西方的近代哲学中,就形成了“先理性而后信仰、先自我而后上帝”的哲学批判精神。马克思则把哲学的思考更为鲜明地聚焦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提出“反宗教的斗争间接地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慰藉的那个世界的斗争”。[8]对宗教的前提批判,是哲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