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哲学在人类创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并实现人类的自我发展的各种基本方式中,它的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和独特价值,是同哲学的“形上”本性和“本体”追求密不可分的。哲学的自我前提批判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结为本体论的前提批判。
“本体”和“本体论”,是哲学理论中歧义性最大的范畴。在各种不同的哲学理论框架中,“本体”都有其不同的理论内涵和历史的规定性。但是,从人类的本体论追求的基本指向和基本价值上,我们可以确认哲学本体论的真实意义。
哲学本体论的产生与发展,是同人类独特的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人的存在就是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生命活动不是动物式的“生存”活动,而是人所独有的“生活”活动。人的“生活”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9]的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的全部指向与价值,在于使世界满足人类本身的需要,把世界变成对于人来说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世界。具有历史展开性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思维的最切近最本质的基础。基于人类实践本性的人类思维,总是渴求在最深刻的层次上或最彻底的意义上把握世界、解释世界和确认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与价值,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10]的思维的“至上性”要求。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的“至上性”要求,构成哲学的本体论追求:所谓“本体”,就是判断、解释和评价人的全部思想和行为的根据、标准和尺度;所谓“本体论”,就是关于这种根据、标准和尺度的理论;所谓“本体论追求”,就是指向这种根据、标准和尺度的哲学活动。这就是哲学的“形上”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