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四、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两个维度:个体的自由与整体的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

字体:16+-

马克思一生呕心沥血,以资本与劳动为主线或轴心,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1],即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对立和冲突,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2],宣示现存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合理,得出敲响资本丧钟的历史性结论,为个人劳动的自由和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建立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奠立最深刻的理论根基。

因此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批判始终存在着两个深层的思想动机:作为个体的人的自由的维度与作为整体的阶级自由与人类解放的维度。这两个相互支撑、并行不悖的维度始终贯穿在马克思整个一生的哲学—经济学批判即马克思全部历史理论之中。

1.阶级自由和人类解放: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层动机之一

马克思历史理论包涵着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但作为构成这一内在紧张之要素的两个方面,在马克思不同时期的不同著作中,并不是表现为一种始终均衡的地位和状态。如果说关于“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的历史观点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大量精彩的展示,那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则极大地凸显了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阶级观点则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绝对主导地位,而肯定资本历史作用的文字则大大的压缩和收窄了。

如果我们把历史观点与阶级观点的内在紧张表达为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的内在紧张,那么马克思《资本论》中阶级观点的绝对主导地位,则全面展示了马克思深情关注工人阶级命运的伦理主义的人道主义情怀。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是通过揭示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过程、机制、秘密和本质,培育和塑造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揭示资本丧钟之所以敲响的基本规律,为争取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并最终赢得真正的个人自由,作全面、系统、历史、逻辑的科学论证。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伦理—人道主义,是通过系统严密的阶级观点的逻辑形式表达出来的。作为《资本论》中通过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而深刻展现出来的伦理—人道主义,就是通过揭示资本与劳动的阶级对立运动的历史结果,展望无产阶级的阶级自由和人类的彻底解放。这是真正彻底的普遍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