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理性自由的哲学理念开启并确立于古希腊时代,并由此奠基和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基本传统。
1.本原—数—逻各斯—存在—努斯—普遍定义:两个世界的形成史
两个世界的哲学理念是存在于古希腊哲学中的一条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核心线索,并由此成为古希腊哲学的深厚传统和基本特征。
米利都学派创始人泰利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始基),而万物都有灵魂(神),水的能动力量是一种神圣力量。这标识着两个世界的哲学理念的开端。[1]毕泰戈拉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它作为万物中普遍存在着的数学结构规定着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是“数”的摹仿,“数”是形式因和质料因,这些基本观念使两个世界的哲学理念开始获得了特定的抽象形态,并由此构成了从米利都学派的自然哲学到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中间环节。
尽管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看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强调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但他通过“逻各斯”这一关于事物的尺度、大小、分寸、比例关系的基本概念,试图表达万物的生成、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必然性和普遍原则,揭示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本质,认为认识的最高使命,就是在流动的现象中把握作为事物的永恒本质的“逻各斯”,并由此开启了确立感性与理性之对立的认识结构的哲学之路;赫拉克利特从“逻各斯”的基本观念出发,形成了人民为法律而战,城邦的公民必须遵守城邦的法律,而各城邦的法律又必须遵守唯一神圣的法律、唯一的意志和原则,这个神圣的、超越一切人间法律之上的意志和原则,就是“逻各斯”,这是体现在赫拉克利特政治哲学中的两个世界。[2]
巴门尼德在两个世界的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巴门尼德强调,决定真正信心的力量和正义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存在还是非存在”,“存在”和“非存在”于是就成为巴门尼德哲学的基本范畴和理论基础。在古希腊哲学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的逻辑进程中,巴门尼德一方面继续着毕泰戈拉学派撇开具体事物的差异、寻求它们共同的本质的道路,一方面又舍弃掉毕泰戈拉学派关于量的共性的哲学观念,而“得出一个最抽象的——既无质的差异,又无量的区分的‘存在’范畴。它的唯一的内容就是……无生无灭的、不动的、不可分的、连续的,只能被思想所理解、所把握的整体——‘一’”[3]。与“存在”和“非存在”的观念相对应,巴门尼德通过“思想”与“感觉”的对立,强调思想是对存在的理论论证,思想以存在为对象,按照女神指引的“真理之路”思考存在,因而思想与存在是同一的;而感觉只根据感官材料进行猜测,感觉否定了存在,感觉与非存在是同一的,感觉与存在、思想与非存在互不相容。[4]在巴门尼德哲学中,与“存在”和“非存在”、“思想”与“感觉”相对应,还有“真理”与“意见”这一对重要范畴。巴门尼德认为有两条认识道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前者以存在为对象,后者则以非存在为对象。通过两条道路的划分即本质与现象的划分,巴门尼德意在使人们超越变动不居的感觉经验,关注永恒不变的唯一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