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二、市场法则与资本逻辑:现代世界的发展原则和动力机制02

字体:16+-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或维度,是他在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即剩余价值实现条件的问题上得到展开和阐发的。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无限冲动和生命力量,是在资本的流通中、在不断的交换过程中不断得到实现和完成的。资本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是资本越出国界走向世界、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马克思指出:“资本创造绝对剩余价值——更多的对象化劳动——要有一个条件,即流通范围要扩大,而且要不断扩大。在一个地点创造出的剩余价值要求在另一个地点创造出它与之交换的剩余价值;要求首先哪怕只是生产出更多的金银,更多的货币。这样,即使剩余价值不能直接再变为资本,它也可以在货币的形式上作为新资本的可能性而存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其条件是创造一个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不管是直接扩大这个范围,还是在这个范围内把更多的地点创造为生产地点。”[42]最初作为既定的量的流通,在生产过程的不断扩大中而成为不断变动、不断扩大的量,生产的一切要素都必须进入交换中:“流通本身已经表现为生产的要素。因此,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在这里从绝对剩余价值或绝对剩余劳动的角度来看,这也就是造成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作为自身的补充;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任何界限都表现为必须克服的限制。首先,要使生产本身的每一个要素都从属于交换,要消灭直接的、不进入交换的使用价值的生产,也就是说,要用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来代替以前的、从资本的观点来看是原始的生产方式。商业在这里不再表现为在各个独立生产部门之间交换它们的多余产品的活动,而是表现为生产本身的实质上包罗一切的前提和要素。”[43]“因此,资本的趋势是(1)不断扩大的流通范围;(2)在一切地点把生产变成由资本推动的生产。”[44]资本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成为覆盖“一切地点”的“普照的光”,流通和交换在这里发挥了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一路高歌的作用,立下了汗马功劳、赫赫战功:“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