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

二、社会革命的新纪元:马克思实践哲学、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1]

字体:16+-

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批判即实践批判,亦即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自身受资本剥削和奴役的地位和状况的阶级意识,阐明了摆脱这种状况的现实道路和走向彻底解放的历史远景,同时也经由列宁主义的中介而极大地唤醒了落后民族、特别是东方民族的民族主体意识,因此马克思实践哲学在东方世界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巴勒克拉夫认为:“有两个主要因素可以解释共产主义在亚洲的影响的相对力量,一个因素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信念‘在某些方面相当适合不发达国家人民的需要’;另外一个因素是,与其他欧洲国家——英国、法国、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相比,苏俄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避免了打上殖民主义的烙印。”[2]“亚洲绝大多数的民族主义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强烈的马克思主义因素,而且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力量甚至对于像尼赫鲁这样拒绝把共产主义当作一种政治制度的领袖来说仍然十分强大。”[3]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行动的、实践的性格,特别是批判资本主义的强大的阶级观点和由此而来的伦理主义观念[4],鼓舞着东方民族为自己的生存、独立和尊严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革命,成为东方民族走向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5]的巨大的思想旗帜和精神力量。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的成果是历史性的,不仅落后的东方国家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且也推进了全人类的平等与和平事业,刷新了人类各民族伦理精神的风貌。然而在另一方面,在现代东方社会的历史演变中,由于东方各国的历史传统、人文基因、经济状况、政治制度和现实情况错综复杂,因而它们在阅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学说的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仍需要我们今日深刻反思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