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与韦伯社会理论比较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与意识形态批判

字体:16+-

曼海姆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中指出,“在绝大多数人看来”,“意识形态”这个术语“是与马克思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对这个术语的反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种联想决定的”。通过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第一次对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在思想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应有的强调”[4]。马克思把意识形态视为社会存在的“观念副本”:“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5]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论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揭示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讨论意识形态之一般规定性;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出拜物教意识,讨论现代意识形态之根源。在这里,“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6],意识形态批判从抽象的一般性规定上升到具体的对现代社会内在机制的说明,马克思的现代意识形态批判最终得以完成。

一、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马克思创制了德文的意识形态(Ideologie)一词,该词最早出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7]汤普森在《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中指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这些思想家(引者注:青年黑格尔派)观点的特点称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是在按照拿破仑对“ideology”一词的用法,并把理论家们的著作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著作进行比较:青年黑格尔派的著作在19世纪初期德意志相对落后的社会与政治条件下相等于德·特拉西及其朋友的学说。正如拿破仑对这些学者大加辱骂而对“ideology”一词作负面的变调,马克思、恩格斯也嘲笑他们的同胞的观点。如同观念学家(理论家们)那样,青年黑格尔派热衷于一个幻想,认为要打的真正战役是观念的战役,认为对所接受的观念采取批判态度,就可以改变现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