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技术的态度基本上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肯定,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采取一种辩证的方法,通过生产—技术的内在超越来克服现代性的局限,可以说,技术成为一种解放性的力量,其力量恰恰来源于自身的矛盾之中。韦伯把现代技术的本质判定为一种形式合理性,虽然没有直接导出对形式合理性以及现代技术的批判,但他对技术实际上是持一种悲观态度,这种态度通过卢卡奇的中介影响到了技术批判理论。
一、对技术的不同评价
马克思虽然意识到技术对人的损害,但他对技术基本上持一种肯定的态度,即便这种肯定是有所保留的。这样一来,马克思的技术观似乎是矛盾的:在一些人看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可直接视为一种技术批判理论,马克思是技术批判的开创者;而在另一些人看来,马克思又是一个十足的技术决定论者或技术乐观主义者。马克思对技术的评价实际上是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在他那里,技术批判的力量恰恰来源于自身的矛盾之中。技术虽然存在着局限,但有其未竟的潜能,通过一定的发展过程将会克服其自身的局限性。这种技术观根植于马克思对生产—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定位,他认为生产和艺术都是作为自由的活动的典范,技术始终构成实践活动的一种样式或样态,具有“审美—生命维持”的二重性。
韦伯把现代技术的本质判定为一种形式合理性,虽然没有直接导出对形式合理性以及现代技术的批判,但他对技术实际上是持一种悲观态度。在韦伯那里,形式合理性的手段和程序主要就是经验科学和技术,世界的“除魅”其实就是作为形式合理性的工具理性的拓展,其结果造成现代技术的统治。然而,合理化并不意味着形式合理性最终会完全取代实质合理性,现代技术的统治并不能抹煞价值世界的意义,合理化有其必然的限度。韦伯的本意是努力地保持一种价值中立的评价,在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划定必然的界限,但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一直试图冲破这种二元的划分,打破二者之间的平衡状态,建立起技术的独断性统治,这使得形式合理性成为合理化的唯一尺度,为此,他对技术的后果充满忧虑。这种技术观根植于韦伯对生产—技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定位,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工具理性,其目的在活动之外,因而并不是自由的活动,就其与活动目的的分离而言,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行为范式中技术的地位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