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精装)

第一章 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本体论

字体:16+-

马克思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背景中开始了最初的理论训练和学术活动,并从中获得了必不可少的思考灵感和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体论,最先面对的问题,乃是如何把握马克思初始的哲学立场以及由之而来的展开过程。因此,在其主要之点上把握德国古典哲学的本体论及其发展定向,当是必要的和切中肯綮的。

根据黑格尔的判断,“近代哲学的出发点,是古代哲学最后所达到的那个原则,即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1]。如果说,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在近代首先由笛卡尔的“我思”获得了决定性的阐述,并从而为整个现代形而上学奠基,那么,德国唯心主义则使自我意识这一原则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并由此而最终完成了现代形而上学。耐人寻味的是,自我意识这个开端也出现在马克思那里。标明马克思最初理论活动的那个哲学团体即“博士俱乐部”,就以“自我意识”作为基本的理论立足点。而这个“现实自我意识的立场”,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语境中,乃是全部理论围绕着旋转的枢轴——主体或自我意识,作为能动的“活动”及其展开过程,构成其整个哲学贯穿始终的主线。而围绕这一主线的本体论成果不仅彰显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立场,而且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转折、酝酿与形成。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合乎逻辑的发展中,自我意识被把握和阐述为“活动”原则,这一原则在经历了几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理论环节后得以完成。大体说来,这一自我意识的“活动”原则所包含的主要环节是:康德的“纯粹活动”、费希特的“活动本身”、谢林的“无限活动”,以及黑格尔的“自我活动”。